认识20世纪法国设计大师(二)

2021-01-07 11:08     人民新闻网/www.rmzxcn.com

创立于1989年的Galerie Patrick Seguin(巴黎赛金·20世纪法国设计大师艺廊),位于法国巴黎著名的巴士底区。艺廊在巴黎展厅的面积为300平方米,由2008年普利兹克奖得主、法国当代著名建筑大师Jean Nouvel(让·努维尔)设计,里面布满了众多20世纪法国设计大师的艺术品,其中包括:Jean Prouvé(让·普鲁维)、Pierre Jeanneret(皮埃尔·让纳雷)、Jean Royère(让·罗耶尔)、Charlotte Perriand(夏洛特·贝里安)、Le Corbusier(勒·柯布西耶)。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些20世纪法国设计大师。

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

 

 

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1903年10月24日-1999年10月27日)出生于法国巴黎,被视为 20 世纪中叶最重要的家具设计师之一。

早在 1927 年,年轻的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已创作了若干备受赞誉的金属家具创新作品,引起了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和皮埃尔·让纳雷(Pierre Jeanneret)的注意,由此缔结了一段长达数年的工作关系。

1929年,Charlotte Perriand 与Le Corbusier和Pierre Jeanneret在共同设计了著名的 Chaise longue basculante B 306。她在回忆录中写道:“虽然我们的椅子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直接相关,但它们也取决于建筑、环境和声誉等要求。”当时,她曾用激烈的言辞谴责木材,认为它的“植物性本质(Vegetable Substance)必然会走向腐烂”。她坚信,未来属于能最好地解决新兴人类提出的问题的革命性材料——钢。

但到了1930年代中期,她开始成为木材的忠实拥趸。作为共产主义者,她放弃带来不平等现象的工业化和机器化,转向自然的“艺术”。她收集木材、岩石和动物骨骼,并将他们制成雕塑摆放在家中。她认为:“一个人可以在任何材料上诚实地工作。”

Charlotte Perriand的代表作是著名的Tokyo Bench东京长凳,桌腿为三个锥形脚,内置弯曲钢板。椅腿柔和弯曲的形状和不对称线条显示了东京对她的影响。她在这里待了很长时间后,首先开始构思出著名的不规则圆木桌。其作品显示了她对自然的观察和对消除对称性的坚持。她用“形式自由(Forme Libre)”彻底改变了现代设计,这令她的作品不仅仅是新艺术运动的代表,而成为拒绝既定惯例的表达。

Tokyo bench,Charlotte Perriand

她在调查经济社会的实际状况后,决定进行大规模生产,并找到传统和工业的融合点。她“一直关注创新,而非试图拘泥于一种革新模板”,参与了许多知名住房开发项目设计,例如1949年与Le Corbusier共同建造的经典野兽派建筑Unitéd' Habitation,1953年设计的巴黎留学生公寓,及与Jean Prouvé合作设计由Groupe Espace创始人André Bloc委托建立的图书馆。

法国巴黎国际大学城巴西学生公寓宿舍,Charlotte Perriand

在整个职业生涯中,Charlotte Perriand始终致力于维持人们的生活质量:无论是工人阶级的住房开发,城市或农村的住宅,还是山区避难所或酒店,她始终着眼于人类本身,其舒适实用的作品在不同的环境中都经得起考量。Jean Prouvé曾评价:“她是少数拥有自发和谐的当代思想的设计师。”

人物生平

1927年,夏洛特·贝里安凭借对自己阁楼公寓的改造,在巴黎秋季艺术沙龙(Salon d’Automne)上一战成名,并成功获得进入Le Corbusier工作室的机会。而就在几个月前,Corbusier工作室才以简短的理由拒绝她的工作申请——"我们这里不做绣花枕头。“

1935年,布鲁塞尔国际博览会(Brussels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Perriand 展示了她的21号橡木扶手椅,灵感源于她在圣日耳曼大道上看到的来自囚犯用木头和稻草制成的椅子,它们拥有工厂无法比拟的质量和价格,但从未完全投入工业生产。

1936年,她创作了巨型蒙太奇拼贴画“The Great Misery of Paris(悲惨巴黎)”,以抗议机器和工业化带来的住房问题、污染和收入不平等。

1937年,Perriand结束了自己在Le Corbusier工作室10年的设计生涯。

1940 年,她作为贸易和工业部的工业设计官方顾问赴日,就提高设计标准以生产供出口西方的产品向日本政府提出建议。夏洛特·贝里安借鉴了当地木工和编织技艺——稻草、竹子和嫩枝成为她的首选材料。

1941年, 夏洛特·贝里安和Junzo Sakakura策划了一场展览,以“ Contact avec L'art japonais:tradition, selection, creation(与日本艺术接触:传统,选择,创造)”为主题,展出了她在日本的工作成果。

1941年,在偷袭珍珠港事件前离开日本,期间她被困于越南。

1946年,回到法国。她打造了一系列经典作品:滑动的橱柜门、梯级储物柜和不对称的壁挂式架子等。

Perriand与日本的情缘并未因回国结束,她曾多次返回日本。在这里,她遇到了自己的第二任丈夫,一个法国外交官。

1953年,她返回东京亲自设计丈夫的住所。

1993年,她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建造了一个日本茶馆,室内装饰有竹子和蔓延的绿色植物。 当时Perriand解释说:“我的想法是创建一个(人们能憩息)片刻的饮茶区,人们可以在这里沉思并梦想着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一个充满文化交流、多样性和普遍性的地方。”

 

让·罗耶尔(Jean Royère)

 

 

让·罗耶尔(Jean Royère,1902年7月3日-1981年5月14日),20世纪法国著名设计师。其工作室在黎巴嫩、埃及、叙利亚、秘鲁等地都开设有分支机构。服务客户有中东王室如伊朗沙阿、约旦国王侯赛因、埃及法鲁克国王,还有南美的富商、驻美国家大使等。

Jean Royère热衷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其作品多采用珍贵木材、镀金金属、动物皮草等高贵材料纯手工制作,多彩有机,轻松优雅。

三叶草、花束、蘑菇、爬山虎……Royère根据植物特性,打造富于自然意趣的作品。Royère认为,简单意味着永不过时,他总会刻意对形态进行简洁化阐释。 

他会毫不犹豫地将草本灵感用于家具设计,用精心保存于卷册中的干花和植物来装饰桌子和餐具柜。他曾说:“我认为我不从属于任何特定的流派,也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我完全没有偏见。对我来说,‘功能性’、‘风格’和‘当代’等词是没有意义的。” 

植物桌,Jean Royère

Royère也热衷从动物世界中汲取灵感,北极熊、蜈蚣、燕子、小象、蟾蜍、刺猬、鸡蛋,从作品名称便能揭示了他的灵感来源,但最重要的是,这些线索指出了“模型”与艺术家选择制作成型之间的差异。他的作品展示了与名称相符的物理特征:鸡蛋(Oeuf)系列扶手椅的圆度,小象(Éléphanteau)系列扶手椅的轮廓,蜈蚣灯(Mille pattes)的“增生腿”等。 

Baquet armchair,Jean Royère,约1955年

在对于简化的热切渴望中,Jean Royère独特的有机形式使其成为现代主义先锋派,预示了1950年代的风格。

他说:“作为装潢师我反对装饰,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完全‘装饰性的’东西都会最快地过时。当您拥有设计精良的家具时,形态和体积永存;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添加的内容注定会被遗忘。”

有些时候,他的作品展现了家具史,更具体地讲是某个特定事物的历史:举个例子,Royère改造了以往平庸的蟾蜍系列低矮手扶椅,重新诠释了线条和体积,赋予作品与众不同的优雅。而他的燕子(Hirondelle)系列壁灯使用到了其在Faubourg Saint-Antoine学习期间广泛使用的组装方法“鸠尾榫(Dovetail)”。

Royère的北极熊系列和鸡蛋系列强调了作者一贯的比例感。比例对于他而言并不是简单的人体工程学或者使用问题,还在人们于对物体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微妙感知。

Royère也擅长选用大胆的材料:皮毛、山羊皮革、柔软玩具布料和皮草的天鹅绒仿制品。结合丰富多样的调色板,这些装饰性覆盖物为作品注入了一种诗意的幻想,并进一步加强了动物主题的现代性。 

其代表作是北极熊系列。1947年,Jean Royère重新装修了母亲在巴黎的公寓。拥有圆润弧度的沙发上覆盖着精美的天鹅绒,借鉴路易十六时期的设计,木质骨架被隐藏在沙发内部,这款作品被称为Boule,后来又拥有一个迷人的绰号——Ours Polaire(北极熊)。Royère在艺术与工业展览“法国住宅(LaRésidence Française)”中展示了它,立即在巴黎引发震动。很快,订单便接踵而至,时任法国外交部长和伊朗沙阿都被这个现代优雅的设计成功俘获。

北极熊系列沙发和扶手椅,Jean Royère

2017年,Royère的一套北极熊系列沙发和扶手椅在纽约Phillips拍卖会上拍出了75.4万美金;2018年,Royère另一套同款作品在巴黎佳士得拍出100万美金。

John Lautner、前泽友作、Kanye West、Christian Louboutin、Jennifer Aniston、Ellen DeGeneres等收藏家和名流的私人住宅都有Ours Polaire的身影。

人物生平

1931年,让·罗耶尔放弃进出口事业,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他自学成才,并在巴黎圣安东尼郊区的一间家具制造商工作室接受培训。 

1933年,申请参加一项比赛后,他被选中负责翻新香榭丽舍大街的卡尔顿餐厅。

1934年,翻新工程完成并一举成功。圣安东尼郊区最重要的家具制造工作室之一的负责人皮埃尔·哥福 (Pierre Gouffé) ,委托让·罗耶尔开发一个“现代产品系列”。

根据哥福的建议,让·罗耶尔于1934年开始在Salon des Artistes Décorateurs 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接下来的生涯中继续忠实地在这些沙龙上展出作品。这是他职业生涯的开端,而该职业生涯将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战争结束后,让·罗耶尔全身心投入到征服外国市场的事业中。

1946年,他在开罗开设了分部,次年又在贝鲁特开设了另一家分部。

Mobilier National邀请他翻新法国驻亚历山大领事馆和位于赫尔辛基的新法国公使馆。他的奇思妙想征服了中东王子法鲁克 (Farouk) 国王、费萨尔 (Faisal) 王子和利比亚总统谢哈卜 (Chehab),不久后伊朗国王也成为他的客户。他还为该地区设计了酒店和银行。 

在20世纪50年代后半期,他在拉丁美洲、利马(1955年)和圣保罗(1957年)开设了分部。

1972年,他结束了自己的设计师职业生涯,居住于法国和美国。

1980年,他定居美国,安度晚年。离开法国前,他将自己的全部档案捐赠给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

[责任编辑: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