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朵——读欧阳杏蓬《一个人寄居者的广州读本》和《缤纷湘南》

2021-01-13 13:04     人民新闻网/www.rmzxcn.com

散文集《一个人寄居者的广州读本》《缤纷湘南》作者欧阳杏蓬先生

蓝朵是牵牛花的上品花朵。欧阳杏蓬在他的《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一书《蓝朵》一章里写:“我们想过蓝朵一样的生活,自由、美丽、安详、快乐成长”。我想,每一位心怀众生的写作者,都是美丽而高贵的蓝朵,由此,借用“蓝朵”一题,借用为欧阳老师两本新书写的随记。作为我在天涯诗意栖居的开端。我希望并祝福,天涯,还有天涯以外的文友们拥有,蓝朵一样的生活:自由、美丽、安详、快乐成长。

欧阳杏蓬作品

【壹】

欧阳老师的书到了,静白的封面,一本,染一方窄窄的淡绿,一本,染一方天空一样的蔚蓝。以妥帖安放稳重的黑色字体。清新雅淡而不失稳重。     

《缤纷湘南》、《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两本。扉页上写着:晰子雅正。笔体刚劲。     

和欧阳老师,文字之外,从未有任何交流。可是,文字之里,我们却是默契知音。说确切点,是我非常喜欢读他的字。     

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阅历渐呈沧桑。文字的叙述,对那些用华丽字眼搭建的虚构,已经不感兴趣,而偏向真实的白描,和现实不加修饰的呈现,以及亲历现场的写作。     

纯粹的虚构,因为没有夯实的基础,像一个没有钢筋骨架的泥胚房,经不起风雨冲刷,经不起时光的磨蚀,经不起岁月的历练。     

曾经,我对一个人说:欧阳老师的这些文字,会成为未来久远岁月中历史砂石的沉淀,在时光的窖酿里,愈是久远,愈发醇香,愈显价值。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有着共同的故乡情结,以及,少小离家,于异乡浪迹诸多独特心路历程: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离不开城市,却也无法忘却乡音的声声呼唤。融入不了城市,却也再回不到乡村。这其间种种矛盾冲突,在文字中,静水深流。     

我与欧阳老师同是湖南人,他的老家在宁远,我的,在湘西。诸多相同地域文化的体验,让我们愈加多了心灵朝向的共同点。     

当然,从文字的角度来讲,他是我的老师。    

 我要好好读这两本书。并感谢老师的信任。     

【贰】     

两本书。各有侧重,《缤纷湘南》,主要的侧重点,在故乡,以他自己的生命为线,抒写着故乡的人与事,抒写着故乡的曾经、现在和对未来的种种期许与担忧。在他的内心深处,对于自己的远离故土,以及,故乡很多人的远离故土,有着深刻了的矛盾和自我的内疚。社会的发展,一如房照老师所说:“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加快工业化建设,国家一方面运用行政手段,如通过强制性粮食统购统销和工农产品剪刀差,将农业剩余转化工业积累;另一方面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以维持资本密集型城市大工业的发展。”原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不再是纯粹的农民,不再把土地作为生存的根本与依赖。于是,大片的土地被农民抛弃而荒芜,大量的良田成为从城市淘金归来的农民新建的砖瓦房的宅基地。我无意探讨农民成为农民工之后经历的欠薪、暂住证、户籍、社会福利、子女教育等问题的深刻困扰,以及他们丢弃土地之后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欧阳老师的《缤纷湘南》却给了我们警示。正如他在《无语是故乡》中写道:“一个人走在那些蛛网似的村道里,看那些熟悉的门,看那些坍塌的墙,看那些荒凉的园子,看得我自己癫狂,泪流满面,又默默无语。这是我的故乡,没有沉沦,却在被我们抛弃。它们无语,一如当年,面对苍山皇天,在静静的岁月里,如系缆绳的船。它们需要拯救嘛?还是继续这样,若干年后,村的后面,出现一块大平地,空在那里,再若干年后,空地长满野草,孩子们将它开辟成游乐场,植入新的梦想?”     

当然,在《缤纷湘南》里,并不都是沉重的思索,也有纯净无暇的情感体验,《陌上蝴蝶飞》将一段少年的懵懂单恋,写得轻盈而忧伤。这本书分为七个章节:美丽乡情、往昔往事、缤纷季节、桂花香里、穿梭时空、雕刻时光、虚构生活。以湘南为根,将湘南的魅力、年少时光里纯粹懵懂的快乐与美好、湘南地区的独特习俗、时空变换里那些曾经在而渐渐消隐的、湘南淳朴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温情描摹、以及湘南地区那些古老的传说。刻画着一个全方位的湘南。我知道,欧阳老师在书写湘南的时候,湘南地区,并不是唯一而逼窄的指向,我的湘西,举目四望,是湘南的翻版。随着改革开放后,沿海地区获得了发展,大量内地农民抛弃土地,离家谋生。湘南,只是二元体制下一个小小的缩影。含着悲情的泪光,在历史的轨道上,它沉默的背影,将成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清晰剪影,将成为一块无字的碑铭。      

【叁】       

《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是欧阳老师离家二十年生活与经历的重温。     

“十年了,仿佛我还在它的门外,从东圃到石井,从芳村到天平架,或者更往东,我都经过很多次了,但是,我仍然觉得自己在门外。在一个下雨天,看着窗玻璃上的水珠与雾气,我不明白,它有多大,或者,它的城府有多深,或者,它的历史,有多少个百年了。”     

这是欧阳老师《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的开篇《印象广州》里的起始笔墨。     

《凤凰卫视》曾经采访过欧阳老师。欧阳老师对卫视的记者说:“其实我们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奢望所工作的城市把我们和当地人一样一视同仁,我们只希望我们的子女,能有象当地孩子一样,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这一代人是探索者也是牺牲品,但城市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最终依赖的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父辈努力半生,也许换不来一丝话语权,但这个城市的美好明天靠的是那些本地和外来工的子女们的共同努力,希望他们不再有隔核,能真正站在一条起跑线上,公平的迎接生活和未来的挑战。”     

在老师的《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里,处处可以看见这段话的影子。欧阳老师自己的孩子,如今尚是留守儿童。和爷爷奶奶生活在湘南的村落。作为父亲,他深刻地体验到骨肉分离的疼,以及,孩子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和父母对这种分离以及分离所造成的连带问题无能为力的悲哀。欧阳老师的孩子,仅仅只是现下无数留守儿童之一,在湘南大地,以及湘南大地之外的无数偏远村落,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正在成为二元体制下,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是欧阳老师在广州生活的素描,见闻、亲历,等等。在那些走过的路上,有辛酸、有苦痛,也有温情。我最欣赏欧阳老师的是:在广州的生活经历中,他以男人的坚韧,坚守着心中的梦想,并在艰难的生活历程中,他能将滴水之恩,深深铭记。并以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呈现读本。给过他两块钱的路人,给我他一顿饭的朋友,给过他一宿安眠让他免遭露宿街头的乡人。     

在他的这本书中,在城市中客居他乡的人所共有的孤独感以及陌生感,俯首可拾。无论你在那里生活过多少年,无论你是否有了城市户口和名正言顺的身份符号,都无法消除你与它之间的隔阂。那个城市,像后妈或者继父,你不是她(他)亲生的孩子,与它血脉相连。你或者会在口头上叫它一声“妈”或者“爸爸”,表面上把他们当做你的父亲或者母亲,但你的内心与它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你和它是亲生的孩子-----那些在城市中土生土长的人,会有一种说不清楚的客套与疏离。     

在后妈与继父的眼里心底,亲生的与后养的,是有着清晰泾渭的,分分明明。吃的,穿的,用的,明里,为了做给外人看,不会有所不同,说不定,还会给后养的,看起来非常慈祥的笑脸。暗地里,却有着实质的区别,一如名牌和假冒。     

视养子如亲生的后妈与继父毕竟是少数。如果真有可能,那这个家一定异常地和谐,不会存在暗藏的矛盾。城市,亦会少了许多阴暗的角落。     

在继父继母面前,我们常常会努力地敞开笑颜,只是,我们的心里,是孤独而沉默的。一如欧阳老师的《街边的树》。带着生命顽强的讯息。虽然永远也高不过城市的高楼大厦,也无鸟儿清亮的啼鸣,但我们坚强而隐忍,在生命的深处,沉默,但从没有想过寂灭。树的根须与树冠,极尽全力地,以向上的姿态,不断生长。不卑不亢。    
我们能在老师的字里,看见很多,从乡村流入城市的孤独灵魂。那里有你,有他,也有我。    

【肆】     

我曾经说:字,要有时代气息与个人独特气息的。无人可以模仿,更无人可以复制。这种气息,可以是物质的,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有明确地所指,比如,某个时代的建筑,比如,某个时代人的迁徙流向,也可以是模糊的,是你自己的精神表述。精神与物质,明确与模糊,并无大小轻重之分,它们是某个时代必须的并存。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人的精神表述,人的思想指向,必然会渗透到时代的建筑以及流动的方向。  

欧阳老师的字,很自然的将这些时代所具备的精神与物质、明确与模糊的气息融入到文字中,并将它们作为字的根基与梁柱。     

老师在《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的后记《在不断尝试中寻找民工生活的平衡》中说:“写作只是我的一个爱好,就如我身边的民工兄弟,喜欢喝酒、买码、装酷、给小妹抛媚眼一样,无足轻重,却不可缺少…….我的写作跟我的经济生活是没有关系的,我的写作只是满足我个人爱好的需要,如同抽烟…..写了之后,也不回头看,就直接放到网上去,因为题材局限于乡村和民工生活,读者并不多,这些却并不影响我的写作热情,就像抽烟,不因为人家喜欢与不喜欢就可以放弃一样,我在写作中不断尝试寻找自己与生活的平衡,让自己的压抑得到释放,让热心的人看到我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感受。我的写作原则一贯就是不赶热闹,不凑热闹,坚持自己写自己的,有快感就好。”    
我与老师的写作观,非常相符。安静的写,写自己想写。至于读者,至于稿费,那是另外一回事。与我不相干。     

正因为这种朴实而真实的写作观,我相信老师的这些字,会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会在未来的未来,成为时代文化的遗存,并成为一种现象,而永留于世间。     

当然,老师的散文,并非枯涩的白描,而是融入了他个人诗质的情感,具有着相当精炼的语言魅力的高度。我在深夜读这两本书的时候,留下很多折痕,这些折痕里,藏满语言的晶亮珍珠。本来想一一贴出,可转念一想,语言的体味,是属于个人的。只有深入到书中每一个章节的人,才是这些珍珠真正该归属的人,留给那些,喜欢这两本书的人吧,让他们,细致珍藏。     

并且,我相信老师写这些字时,是怀了对众生的悲悯。老师触及世界的目光,有仰视、有平视,有俯视,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并不为任何一个层面唱赞歌,也不为诋毁任何一种人。他只是因为身份的特殊,对于乡情,对于所处的城市,有着独特的感受,并将这些感受,以通俗的,看得见的方式,转述。我想,对老师书的阅读,无论是身份相同或者不相同的人,都值得捧读。与他身份不同的人,可以在文字中,引为反思。与他身份相同的人,可以在文字中,获得感同身受的体验。没有一点的做作与夸大,或者隐藏。坦白而直白,真诚而真挚。     

我与老师,身处同境,常常在他的文字中,不期然地邂逅某处,心领神会。     

老师的文字,当然不仅仅为了与某个或者某些人心领神会。他的写作意义,在更高处。他希望的,是文字之外的人群,能够关注,并将一些状况,彻底改善。比如,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的生存问题,比如,人居环境的改善,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安全感与温暖度,等等,那是老师心中的一个结,一个具有着责任感的普通社会人的结。这个结的解开,要依赖管理这个社会的管理者,更要依赖,生活在这个社会的生活者。     

欧阳老师的《一个寄居者的广州读本》里,有一篇文章的题目我很喜欢:蓝朵。蓝朵是牵牛花的上品花朵,他在文章里说:“我们想过蓝朵一样的生活,自由、美丽、安详、快乐成长”。我想,这是欧阳老师写这本书的美好希翼和终极期望。每一位心怀众生的写作者,都是美丽而高贵的蓝朵,我希望并祝福,欧阳老师,以及和欧阳老师一样的写作者们,拥有,蓝朵一样的生活:自由、美丽、安详、快乐成长。 (作者/冷晰子  散文家   2 010.12.读欧阳杏蓬《缤纷湘南》、《广州读本》随记。)

[责任编辑:杨洋]